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 朕要令目极之处均归大宋(1)

朕要令目极之处均归大宋
  乾德六年(公元968年)二月,当和煦的春风在汴梁城内外柔柔地吹拂时,赵匡胤正式册立宋氏为大宋皇后,因为此举非比寻常,所以赵匡胤在册封皇后的同时,还大赦天下。
  此时,宋氏因得到赵匡胤的殷勤眷顾,已怀有龙种。足月之后,她产下一子,是为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
  三月,大宋朝廷组织京试,得进士十人。其中,位居第六名的叫陶邴。陶邴是翰林中丞陶谷之子。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到汴梁后,“请”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周恭帝柴宗训“禅位”的时候,因行事仓促,一时苦于没有禅位文。就在这当口,时任翰林学士承旨的陶谷掏出了早已拟就的禅文,帮助赵匡胤顺利地“继承”了帝位。
  按惯例,考取进士者的名单要呈给皇上审阅。当赵匡胤御览那十位登进士第的名单时,赵普也在旁边。于是赵匡胤就问赵普道:“这第六名的陶邴可是那陶谷之子?”
  赵普回道:“皇上的记性真好!这陶邴正是陶谷之子。”
  赵匡胤又问:“朝中上下,纷纷传闻,说是这陶谷虽然是学富五车,但却教子无方。赵普,可有此事?”
  赵普点头应道:“臣也听过此类传闻,说是陶邴性倔,不服陶谷管教,而陶谷也拿陶邴没有办法。”
  赵匡胤不觉皱起了眉:“既然如此,那陶邴如何能考中进士?”赵匡胤当即吩咐赵普去查一查这次科考的主考官是谁。一查,赵匡胤更起疑心:主考官正是陶谷。
  赵匡胤问赵普道:“儿子参考,父亲为什么不回避?”
  赵普答道:“臣听说,陶谷本想主动回避的,可不知为何,最终还是做了主考官。”
  “这里定有些问题!”赵匡胤道,“去把陶邴的文章拿来让朕一览。”
  赵匡胤看过陶邴的文章后,觉得确实不错。赵普也有相同的看法,且认为若依陶邴的文章来看,名次应该在第六之前。换句话说,赵普以为,陶谷虽然是主考官,但不仅没有作弊,反而降低了儿子的排名。
  “不!”赵匡胤摇头道,“这里肯定有问题!陶邴的这篇文章,许是在科考前就写好的,说不定,它还是出自陶谷之手!”
  赵匡胤下旨:令赵普会同中书省对陶邴进行复试。赵普虽然认为此举大可不必,但还是依旨行事了。
  赵普把陶邴叫到中书省衙门。陶邴就坐在衙门内,当着赵普和中书省官员的面做应试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陶邴交卷。赵普及中书省官员阅后,都认为陶邴的文章写得精彩。
  赵普带着陶邴复试的文章面见赵匡胤,且言道:“臣等一致认为,陶邴确有真才实学!”
  赵匡胤在看过陶邴的复试文章后,依然有些不相信:“赵普,这篇文章真是出自那陶邴之手?”
  赵普回道:“禀皇上,陶邴作文之时,臣等就坐在他的对面,寸步也未离开。”
  赵匡胤好像还是不相信:“陶邴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赵普多少有些不快了。因为很明显,皇上不仅怀疑陶邴和陶谷,连他赵普也怀疑上了。于是,赵普就静静地言道:“臣以为,陶邴虽然性倔,陶谷虽然教子无方,但这与陶邴有无真才实学本不是一回事。如果皇上真的以为这其中有假,那皇上可以亲自面试陶邴!”
  赵匡胤自然听出了赵普话中的隐隐不快,所以就轻轻一笑道:“爱卿,既然你复试过了,朕还有何必要再来一次面试?朕只是觉得,为国家选拔人才,应当慎之又慎。如果稍有不慎,出了什么差错,恐就要耽误国家大事!”
  赵普言道:“皇上所言极是!不过,臣听说,那陶谷对中书省复试陶邴一事颇有看法,据说,陶谷有辞职之意。”
  “他这又是何苦呢?”赵匡胤道,“这样吧,爱卿,你代朕拟一道旨意:以后凡是朝臣子弟考中进士者,一律由中书省予以复试,复试合格者,方为真正中第,否则取消进士身份!”
  赵普觉得皇上的这道旨意颇有见地,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朝中大臣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科考中营私舞弊。故而,赵普就真诚地吹捧了赵匡胤一句:“皇上真是圣明啊!”
  因此,当陶谷找到赵普,说是皇上不信任他、他要辞官时,赵普就劝慰陶谷道:“亏你还是饱读诗书之人,天子多疑的道理你也不懂吗?如果你真的辞官不做,那皇上就真的不再信任你了!”
  陶谷听了赵普的话,不再提辞官之事。而赵普也兢兢业业地料理朝政,与赵匡胤相处得十分融洽。数月之内,大宋朝廷可谓是政通人和。最紧要的,宋军在入蜀平叛之后又恢复了元气,大批宋军精锐云集在汴梁周围。赵匡胤一统天下的步伐又要开始起动了。
  可就在这当口,也就是乾德六年七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使得赵匡胤与赵普这君臣二人之间重生裂隙,也使得赵匡胤一统天下的进度大为迟缓。
  这件事情并不是发生在宋朝内部,而是发生在北汉国内。北汉国皇帝刘钧患病死了,因刘钧膝下无子,便由其养子刘继恩承继了北汉帝位。刘继恩是一个既没有多少才能又性格软弱的人。北汉孝和帝刘钧在世时,任刘继恩为太原尹(相当于赵光义的职位)。刘继恩在太原尹任上,了无政绩。刘钧对此很是忧心忡忡。刘钧患病时,曾召来宰相郭无为问道:“朕时日无多矣!继恩虽很孝顺,但无治国之才,朕走后,汉家天下如何是好?”郭无为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而正是郭无为的这种缄默,导致了刘继恩的极大不满。刘继恩以为,郭无为是不赞成他继承北汉帝位的,只是不好意思明说而已。所以,刘继恩登基称帝之后,尽管表面上对郭无为不无尊重,但实际上,他对郭无为却是日渐疏远了。而郭无为身为北汉宰相,又深得刘钧的器重,身边自有一帮亲信骨干。这样一来,刘钧死后,北汉国朝政就明显的分为两大势力:一大势力以刘继恩为首,另一大势力以郭无为为首。刘继恩虽是皇帝,但比较而言,郭无为的势力要强得多。
  刘钧病死,刘继恩继位之事,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而刘继恩与郭无为之间互相矛盾的事情,赵匡胤也知道了。所以,在一次朝会上,赵匡胤面对着文武百官突然宣布道:“朕已决定,不日发兵讨伐刘继恩!”
  赵匡胤一言既出,包括赵普、赵光义在内,文武百官大都十分惊诧。因为,在此之前不久,赵匡胤还与朝臣商议南征之事,从没有提过什么讨伐北汉的问题,可现在,赵匡胤却突然变卦了。
  一部分朝臣赶紧去看赵光义,更多的朝臣却是去看赵普。赵普觉得义不容辞了,就先瞥了赵光义一眼,然后望着赵匡胤道:“敢问皇上,为何放弃了先南后北之战略!”
  赵匡胤微微一笑道:“爱卿,你说错了!朕并没有放弃先南后北的战略,只是现在形势有变,朕将战略稍作调整而已!”
  赵普继续问道:“皇上,形势如何有变?”
  赵匡胤仿佛大为惊讶道:“赵普,你身为大宋宰相,如何这般孤陋寡闻?刘钧已死、刘继恩上台,这你也不知?刘继恩软弱无能,且与那郭无为明争暗斗,这你莫非也不知?”
  赵普言道:“皇上所言,恐朝中大臣尽人皆知。然臣不明白的是,这些事情与皇上改变先南后北的战略有何关系?”
  赵匡胤愕然言道:“刘继恩与郭无为明争暗斗,几成势不两立之志,北汉军定然混乱不堪、无所适从!北汉国变故如此,朕的战略自然要随之变通!”
  “皇上!”赵普不觉提高了声音,“北汉国虽然有变,但辽国未变!辽人兵马依然十分强大!如果皇上发兵讨伐北汉,那辽人定会发兵来救!皇上,臣以为,我大宋军队虽然兵强马壮,但尚不足以与辽人一决雌雄啊!”
  “赵普,”赵匡胤有些不悦了,“你休要在这朝堂之上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朕且问你,如果辽人果如你说的那般强大,为何在朕发兵攻蜀、平叛之际,辽人未敢轻举妄动?”
  赵普回道:“皇上许是忘了,我大宋军队在蜀平叛之际,辽人的数万兵马岂不是开到了太原附近?臣也知道,辽人自己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一时还无力南犯,但是,如果我大宋发兵攻打北汉,威胁了辽人的安全,辽人定会倾全力来相助北汉。到那个时候,恐我大宋军队就进退两难了!请皇上三思啊!”
  赵匡胤却不以为然地道:“赵普,朕用不着三思,朕现在只有一思,那就是:速速派兵讨伐北汉!”
  赵普又要发话,赵匡胤立即打断道:“赵普,你休要再劝朕!朕主意已定,任何人也不能动摇!北汉动乱如此,朕如果不趁机攻而灭之,岂不是错失良机?”
  赵普无言了,只能轻叹一声,然后去看赵光义。赵光义呢?半低着头,默默不语,显然是在思考着什么。
  事后,赵普问赵光义道:“莫非兄弟也认为此次北伐定能成功?”
  赵光义回道:“不瞒赵兄,听你在朝中所言,我觉得很有道理,但同时又觉得,皇上所言,也不无道理。我在想,如果辽人不发兵救助刘继恩,我大宋岂不是就可以把北汉这个心头大患一举除去?”
  赵普缓缓摇头道:“兄弟啊,即使辽人不发兵救助,我大宋想在短时间内灭掉北汉也是谈何容易啊!汉兵不是蜀兵,汉兵的战斗力实在不可小觑。更何况,北汉与辽人唇齿相依,北汉若真的危在旦夕,辽人岂能坐视不救?”
  赵光义浅浅一笑道:“赵兄虽说的在理,但皇上已作出决定,我等岂能更改?”
  “是呀,”赵普一脸的无奈,“如果辽人真的不来相救,而刘继恩又和郭无为闹得不可开交,那么,皇上此举就也许能够成功!”赵普认为宋军此次北伐“也许能够成功”,而且还有辽人不来相助、北汉君臣纷争不已这两个前提条件。而赵匡胤则不然,赵匡胤以为,此次宋军北伐,定能一举成功!
  这年(乾德六年)八月,赵匡胤任命宋军大将李继勋为北征大元帅,统兵五万,讨伐北汉。
  出征前,李继勋问赵匡胤道:“皇上,微臣应该先攻打何处?”
  赵匡胤回答了四个字:“直攻太原!”
  太原是北汉国的首都。看来,赵匡胤已认定北汉内讧、无力抗拒宋军,所以就想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一蹴而攻下太原。
  赵匡胤还这般对李继勋言道:“爱卿攻下太原之后,朕亲率满朝文武到城外迎接爱卿凯旋归来!”
  李继勋是个行事谨慎的人,他没敢在皇上的面前吹大话,只是恭恭敬敬地对赵匡胤道:“臣一定尽心尽力为皇上效忠!”
  赵匡胤又嘱咐李继勋道:“爱卿,此次北伐,当速战速决!如果耗时过长,恐有麻烦啊!”
  李继勋听出来了:虽然皇上认为北汉内讧不堪一击,但终究也在担心辽人会来相救。所以李继勋就向赵匡胤保证道:“臣决不会浪费一天的时间!”
  李继勋带着赵匡胤莫大的希望率军北上了。这五万宋军,不仅有一万骑兵,更有数百名能征惯战的战将,的确堪称是一支精锐之师。
  宋军北上前,李继勋把数百名将领都召集到身边,言道:“皇上命我等速战速决,我等当日夜兼程、奋勇向前,决不允许有任何懈怠之事发生!否则,虽我李某有情,但军法无情!”
  李继勋虽然这么说话,却也不敢莽撞。他命令一万骑兵先行,且对骑兵将领言道:“尔等遇有汉兵拦阻时,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速速派人回报,决不可意气用事!”
  一万宋军骑兵就率先出发了,李继勋带四万步军及粮草供应紧随其后。从汴梁到太原,不足二千里。李继勋用玩笑的口吻对左右言道:“如果汉兵不加拦阻,我等一月之后,当站在太原城下!”北汉军队当然不会放任宋军前行。不过,李继勋得到的消息是,一万宋军骑兵攻入北汉境内后,势如破竹,几入无人之境。
  北汉军队虽然几次与宋军骑兵交战,但都以失败告终。累计起来,宋军骑兵至少已消灭了万余北汉军,自己的损失却很小,还没有耽误多少行程。
  李继勋颇有些不解地问左右道:“汉军如何变得这般不经打?”
  没人能确切回答李继勋的问题,只一部下笑着言道:“大人,照此速度推进,一月之后,我们就该在太原城内散步了!”
  李继勋却摇头道:“我们不能太高兴了,更不能高兴得太早!如果我所料不差,我们将很快与汉军展开一场大战!”
  果然,宋军骑兵派人回报李继勋:柏团谷一带发现数万北汉军,领军的两位北汉大将叫刘继业、马峰。
  李继勋立即命令骑兵部队:原地待命,决不可轻举妄动!
  柏团谷在今天山西省祁县的东南,正好夹在汾河与昌源河之间(昌源河乃汾河的支流),距太原城不过二百多里。北汉在此集结了数万军队,显然是想在此把宋军牢牢地堵住。不然,再过个两三天,宋军就真的要开到太原城下了。
  李继勋之所以要命令骑兵部队原地待命,倒不仅仅是因为北汉军队多,而宋军骑兵少,以少击多,恐会吃亏。个中主要原因是,李继勋认为,那刘继业和马峰两员北汉大将,尤其是那刘继业,不是寻常等闲之辈。刘继业和马峰都与后周军和宋军交过手,虽然最终都未能击溃后周军和宋军,但在交手的过程中,却是胜多负少。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那个刘继业。刘继业并非与北汉新帝刘继恩有什么血缘关系。刘继业本姓杨,名业,因自小便事从北汉孝和帝刘钧,深得刘钧的赏识,所以,刘钧就不仅擢他为北汉统兵大将,还赐国姓为刘,名继业。
  却说李继勋命令骑兵部队不得擅自妄动之后,自己也带了些亲兵赶到了骑兵营中。骑兵将领告诉李继勋:驻守在柏团谷的北汉军共有五万人,那马峰率三万人驻扎在柏团谷之西,刘继业率二万人驻扎在柏团谷之东。这两支北汉军互为犄角,牢牢地扼守着柏团谷通往太原的道路。
  “从数量上看,柏团谷一带的北汉军与北伐的宋军不相上下。李继勋对骑兵诸将领言道:“北汉乃区区小邦,本没有多少兵马。我估计,除去太原守军外,北汉的兵马恐都开到这里来了。如果我们能在这里将刘继业和马峰打败,那么,在通往太原的路途上,就再也不会有任何阻碍了!”
  骑兵众将领一时群情激昂,纷纷向李继勋请战。一将领还这般对李继勋言道:“汉兵人数虽然不少,但全无斗志!只要我大宋天兵向前一冲,汉兵必然溃不成军!到那时,我大宋军队就可以乘胜追击、直捣太原了!”
  这个将领的这番言论博得了一阵喝彩声。李继勋看得出,这些骑兵将领不仅求功心切、求胜心切,而且因为打了几次小胜仗,已经开始有些目中无人了。目中无人就是骄傲,而骄兵则必败。
  所以,李继勋就重重地言道:“尔等太过狂妄!知道吗?就是那个刘继业,在先朝的时候,曾率一万汉匪南下,深入二百里,周军莫能拦阻!就是我大宋军队在与刘继业的对峙和较量中也没占过多少便宜!似尔等这般目空一切、盲目出击,必将为刘继业所败!”
  李继勋如此一说,骑兵众将领就不敢再多言。李继勋又问道:“谁敢与我立下军令状,说只要宋军向前一冲,汉匪必然溃败?”
  众将领面面相觑,终无人敢出头。李继勋吁了一口气道:“皇上命我等北伐,我等一定要慎重啊!稍有不慎,出了差错,我等就有负皇恩了!”
  众将领连忙表示:决不能因为要速战速决就贪功冒进,欲速则不达,一切但凭李大人主张和调遣。
  李继勋缓缓言道:“那刘继业诚不可小觑,但那马峰却有致命的弱点。据我所知,马峰虽然不失为一员猛将,但少有谋略,加上在过去的日子里,他占过宋军一些便宜,故而他就没把宋军放在眼里,对宋军的态度也十分地骄横。李某以为,我等正好可以利用马峰这一弱点,将汉兵在此一举击溃!”
  接着,李继勋就对众骑兵将领下达了作战命令:先绕道西去,然后由西向东对马峰所部展开攻击。
  李继勋强调道:“你们的任务,就是把马峰引向西去,引得越远越好,最好能把他引到汾河西岸去。记住,对马峰展开攻击的时候,要猛、要狠、要把马峰打痛,从而激怒于他,然后且战且退,切不可恋战!”
  李继勋还正色言道:“如果尔等因为恋战而误了我全盘大计,我决不轻饶!”
  众将领唯唯诺诺领命而去。李继勋也没耽搁,迅速回到步兵大营中。他把四万步兵分成两路,一路直插刘继业和马峰之间,一路则沿着那条昌源河北上。显然,李继勋的战略意图是,待宋军骑兵将马峰引往西去之后,就对刘继业的二万北汉军进行左右夹击。
  李继勋一边北上一边默默念叨道:刘继业,我李某找你报仇来了!
  原来,李继勋曾统兵驻守在宋朝北境,而刘继业也曾统兵驻扎在北汉南境。两个敌对的国家领土接壤,边防军之间发生一些摩擦那是很自然的事。就李继勋和刘继业两人之间而言,曾爆发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斗。战斗的结果是,李继勋二负一胜。尤其是第三次战斗,李继勋自认为是吃了大亏。双方各有数千人,可战斗结束后,宋军死伤近半,而刘继业的北汉军却伤亡不足千人。对此,李继勋一直耿耿于怀。当然了,李继勋是不会把自己曾被刘继业打败的事情轻易地告诉别人的。当得知驻守在柏团谷一带的北汉兵将领有一个正是刘继业时,李继勋便想着如何好好地复一回仇了。
  李继勋想着复仇,而刘继业却不曾有类似的想法。刘继业想的是,现在北汉朝政不稳,无论如何也要在柏团谷一带将宋军堵住,不然,太原就危矣,北汉国就危矣!
  刘继业和马峰是在宋军骑兵势如破竹北上之际,才被北汉朝廷匆忙派往柏团谷一带的。刘继业和马峰都知道,他们带走五万军队之后,太原城内外的北汉军只有二万来人了。
  所以,北汉军开到柏团谷之后,刘继业便对马峰言道:“如果我们挡不住宋军,那宋军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马峰却不以为然地言道:“刘将军休得多虑!我等皆与宋军交过手,宋军不过尔尔!”
  刘继业忙着提醒道:“马将军切勿大意!刘某以为,宋军已今非昔比,更何况,此番北犯的还是宋军中的精锐。正是这些精锐之师,竟然在短短的数十天之内便亡了偌大的蜀国!这岂不骇人听闻!”
  马峰笑道:“这只能说明,蜀军太无能了,而并非宋军有多么强大!”
  当闻听此次来犯的宋军统帅是李继勋时,马峰找到刘继业言道:“据马某所知,那李继勋是刘大将军的手下败将,赵匡胤派他统军,刘大将军还有何虑?”
  刘继业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彼时,刘某侥幸获胜,此时,刘某断不敢言胜也!要知道,在刘某看来,那李继勋乃一位智勇双全之人啊!不然,大宋强将如云,赵匡胤又何必派李继勋统帅宋军?”
  马峰哼道:“刘将军似乎是在长他人志气!我马峰敢保证,如果宋军胆敢继续北犯,我定打他个落花流水!”
  马峰不仅这么说了,还似乎真的这么做了。没多久,马峰便派人通知刘继业:遭宋军骑兵突袭,他已率军向西追击。马峰的部下还告诉刘继业:马将军说了,不把突袭的宋军骑兵彻底打垮,誓不罢休!
  刘继业大惊,谓左右道:“马将军行事太过鲁莽!他这一西去,我刘某在此岂不就势单力孤了?”
  刘继业连忙派人西去,要求马峰赶紧停止追击、还军于柏团谷一带,又吩咐左右道:“速速派人南下侦察!我估计,定有大批宋军正向这里开来!
  西去的人回报刘继业道:马峰追击的速度很快,三万军队已大半过了汾河,并拒绝撤回。
  刘继业跌足道:“马峰如此一意孤行,正中了李继勋调虎离山之计啊!”
  南下的人回报刘继业道:“李继勋率二万宋军正向柏团谷开来!”
  刘继业一皱眉:“不可能只有二万宋军!快,沿昌源河向南侦察,如果我所料不差,定有一股宋军从东边开来!”
  刘继业的“所料”当然“不差”。当得知真有二万宋军沿昌源河西岸北上时,刘继业对左右长叹一声道:“吾军败矣!”
  虽然如此,刘继业也没有惊慌失措。他立即作了两项布置:一、他身边的两万北汉军一分为二,分别迎击左右开来的两路宋军;二、命人迅速西去告诉马峰:宋军大批部队已开始向柏团谷发动进攻,请赶紧回撤支援。
  当李继勋的宋军从左右两边对刘继业进行夹击时,刘继业对手下将领吩咐道:“告诉弟兄们,不要考虑胜负,只要考虑战斗!”
  战斗的结局虽然早就没有悬念,但战斗的过程却依然十分激烈。刘继业率二万北汉军硬是与李继勋的四万宋军在柏团谷一带激战了一天一夜又一天。后来,眼见着就要全军覆没了,刘继业才率残部突围北撤。就在这当口,马峰率军赶来与刘继业合在了一处。
  马峰追过汾河之后,才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头。他发觉,那些宋军骑兵并不是真想与他交战,而且为数也不甚多。恰好刘继业又派人催他东撤,说是宋军已大举进攻柏团谷,他终于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把属下数千骑兵留下阻挡宋军骑兵,自己率军东渡汾河向刘继业靠拢。闻听刘继业已经溃败,他就赶紧掉头北上,及时地追上了刘继业。
  马峰懊悔不迭地对刘继业言道:“马某一时糊涂,中了李继勋的计了!不然,宋军何以能够得逞一时?”
  刘继业倒也大度,不仅没有责怪马峰,还安慰马峰言道:“宋军来势凶猛,纵然马将军不中计西追,我等在此也难以取胜!”
  这一回,马峰就没有说刘继业是在长他人之志气了,而是惴惴不安地问道:“事已至此,我等当如何应对?”
  刘继业回道:“在此设一道防线,与宋军再战一回!”
  马峰连忙道:“刘将军,恕马某直言,此时此地,若与宋军再战,恐毫无胜算啊!”
  刘继业点头道:“马将军所言甚是!我等在此与宋军交战,必败无疑!”
  马峰愕然问道:“既然必败无疑,刘将军又何必再战?何不撤军北上、固守太原?”
  刘继业喟然言道:“我刘某如何不想撤回太原?只不过太原城内早已是人心惶惶,在这种时候,如果我等撤回太原,恐宋军未至,太原就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马峰还是不解:“刘将军,如果我等在此兵马尽折,那太原依然无足够兵力防守,太原岂不是依旧会沦于宋军之手?”
  刘继业回道:“如果一切如故,太原实难保全!我的意思是:我等在此与宋军再战,至少可以拖住李继勋数日。有了这些时间,如果辽人肯来相救,那辽军就可以开到太原城外了!否则,太原一破,我大汉就毫无指望了!”
  马峰明白了,刘继业是想不惜任何代价以争取时间。但马峰又问道:“刘将军,辽人行为乖戾,他们会来救助太原吗?”
  刘继业颇为沉痛地道:“刘某不知辽人是否会来救助,刘某只知道,如果辽人不来救助,那我大汉实不能独存!”
  不难听出,刘继业对北汉朝廷中君臣之间的争斗很是痛心疾首。马峰言道:“是啊,刘将军说的对,宋军今非昔比了,我大汉也今非昔比了……”
  于是,马峰就与刘继业一道,在柏团谷之北迅速地布置了一道防线。刘继业对马峰言道:“我估计,李继勋暂不会对我等发起攻击。待他的骑兵部队打过来之后,他才会对我等的防线全线攻击。”
  马峰笑道:“那我等就在此恭候李继勋吧!”
  刘继业却摇头道:“不,我们不必消极等待。我还有二千多骑兵,可令他们西去,与你的骑兵一道,缠住宋军的骑兵。等李继勋发觉时,我们至少又在此延宕了一日。”
  果然,李继勋一举将刘继业打败后,并没有马上北追。个中原因,除了等待西边的骑兵外,还有粮草供应问题。李继勋的想法是,待大军粮草送到,西边的骑兵也赶过来了,再北上与刘继业、马峰交战。李继勋肯定地认为,打败了刘继业之后,虽马峰及时地与刘继业会合了,北汉军也无力阻挡宋军前进了。
  然而,大军粮草都送到两天了,李继勋却没有等到西边骑兵的消息。后骑兵派人送信过来,李继勋才得知,宋军骑兵被马峰和刘继业的数千骑兵死死地缠住,一时难以摆脱。
  李继勋后悔不已地对左右言道:“我们白白浪费了两天时间啊!”
  李继勋立即催军北上。宋军与北汉军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激战。虽然北汉军人数比宋军要少,更无多少能征惯战的悍将,但在刘继业和马峰的督率下,北汉军依然与宋军厮杀了整整三天三夜。最后,北汉军只剩下不足万人了,实在无力再构筑防线拦截宋军了,刘继业和马峰才无奈地领着残兵败将向太原逃去。而此时,宋军骑兵也终于击溃了北汉骑兵,赶到了李继勋的身边。
  李继勋把部队稍稍整顿了一下,就马不停蹄地向太原进发了。与此同时,他派人驰回汴梁向赵匡胤禀报:北汉军在柏团谷一带惨败,死伤数万人,大势已去,宋军正乘胜追击,不日即可兵临太原城下。
  赵匡胤得到李继勋的禀报后,心中的那个高兴,实在是难以形容。他立即召见赵普,眉飞色舞地问道:“爱卿,你不是说朕不可发兵攻打北汉吗?现在,李继勋就要开进太原城了,不知爱卿心中作何感想啊?”
  赵普回道:“宋军北伐如此顺利,臣心中与皇上一样的高兴。不过,臣想对皇上说一句实话,臣现在还不敢太过高兴!”
  赵匡胤知道赵普的话外之意:“你以为,李继勋攻不下太原城?”
  赵普连忙道:“臣不敢这么说,也不敢这么想。臣只知道,那李继勋至少目前还没有打进太原城!”
  赵匡胤冷哼一声道:“赵普,朕现在不想与你斗嘴。待李继勋拿下太原之后,朕一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与你好好地理论!”
  赵普满脸堆笑道:“皇上,臣也在满心期待着李继勋能够早日拿下太原啊!”
  赵普所言自然是心里话,只不过,赵匡胤听了总觉得有点不舒服。好在这点不舒服并没有影响赵匡胤的情绪。而数日之后,已经攻到太原城下的李继勋又遣人送回汴梁一条消息,赵匡胤就越发地高兴了。连那赵光义也这般对赵普言道:“看来,北方的这个心腹大患终于要消除了!”
  是什么消息使得赵匡胤越发地高兴?原来,在李继勋与刘继业、马峰在柏团谷一带激烈交战的时候,太原城内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变故。这次变故的发生,乃北汉皇帝刘继恩与北汉宰相郭无为之间的矛盾激化所致。
  刘继恩对郭无为越来越憎恨。郭无为当然也对刘继恩越来越不满。矛盾发展到这种地步,就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了。前文中说过,刘继恩性格较软弱,又很是忌惮郭无为的势力,所以,刘继恩虽然对郭无为无比憎恨、早就想把郭无为废除掉,但却犹豫不决、一直不敢动手。而郭无为就不同了,他不仅萌生了把刘继恩除掉的想法,还把这种想法付诸了行动。
  一天夜里,刘继恩正在宫内的守丧室中为养父刘钧守孝,朝廷供奉官霸荣突然带十数人闯入,不由分说地就把刘继恩杀死了。可刘继恩的尸体还热乎乎的呢,那郭无为又带人闯入守丧室,将霸荣等十数人又一起杀死了。
  紧接着,郭无为就自作主张立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为北汉新皇帝。
  李继勋在进军太原的途中听说了北汉又一次“改朝换代”的事。李继勋觉得此事非小,所以迫近太原城下之后,就没有急着攻城,而是派人火速回京禀报,请皇上定夺。
  赵匡胤闻之大喜。他乐呵呵地对赵普及群臣言道:“朕不仅能够拿下太原,还会和和气气地拿下太原!”
  赵匡胤立即向刘继元发出了招降令:如果刘继元及时率北汉臣民投降,则刘继元可封为平卢节度使,郭无为可任邢州节度使,其他北汉大臣也各有封赏。赵匡胤同时在招降令中还威胁道:“如果尔等拒绝投降,那朕的天兵天将就踏进太原城,将尔等杀个鸡犬不留!”
  赵匡胤以为,在大宋军队兵临太原城下、北汉又无力守住太原的情况下,他这么一招降又一威胁,那刘继元就肯定会乖乖地献出太原城,从而了却他始终萦绕在心的那种“北伐情结”。
  然而,赵匡胤想错了。那刘继元虽然刚刚坐上北汉皇帝的宝座,且以郭无为为首的一些北汉朝臣因惧于宋军的威势,纷纷劝说刘继元献城投降,但是,刘继元却在宦官卫德贵和大将刘继业等人的支持下,拒绝投降,并发出了“与太原城共存亡”的豪迈誓言。
  刘继元的誓言传到汴梁城,赵匡胤气得七窍生烟。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夸口说能够“和和气气地拿下太原”,可那刘继元却不给他面子,这令他如何不大为恼火?恼火之余,便是极端的愤怒。愤怒之下,他派人给李继勋下达了命令:攻进太原城,将刘继元等人碎尸万段!
  李继勋接到圣命后当然不敢怠慢。他组织了一支二万余人的敢死队,准备亲自率领着一举攻下太原城。然而,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宋军不可能再攻下太原城了。
  就在宋军即将攻打太原的当口,李继勋突然接到报告,说是有数万辽兵正从东面分北、中、南三路向太原方向驰来。
  李继勋闻之,急忙下令停止攻城,又下令全军速速沿汾河东岸南撤。有部将不甘心,说辽兵距此尚远,应在辽兵到达之前先把太原攻下。另有部将说:如果及时地攻下太原,则辽兵就极有可能撤走。
  李继勋问主战的部将道:“你们以为,我们最快需要多少时间能够拿下太原?”
  一部将回道:“一天一夜。”
  李继勋言道:“辽人多骑兵,至多一天工夫,辽兵就会赶到这里。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处在辽兵和汉兵的夹击之中了,就是想撤走也不大可能了!”
  于是,宋军就遵照李继勋的命令,迅速地集拢到一起,然后准备沿着汾河东岸向南撤。李继勋对部将言道:“告诉弟兄们,不要考虑其他,只考虑南撤,能走多快就走多快!”
  一部将对着李继勋摇头叹息道:“眼见着就要攻进太原了,可最终却落得仓皇而退的结局,下官真是心有不甘啊!”
  李继勋也叹道:“李某何尝不想马踏太原?可若是被辽兵缠住,我等恐就回不了中原了。即使我等侥幸逃出,也无法向皇上交待啊!”
  可就在这时候,李继勋又闻报:刘继业率万余北汉军开出太原城向宋军扑来。
  李继勋对左右言道:“刘继业定是得知了辽兵来救之事,想拖住我等。不要理会他,速速南撤!”
  宋军南撤的速度很快,一天之内,跑了一百多里,跑到了一个叫徐沟的地方。然而,刘继业追击的速度更快。本来,北汉军与宋军之间的距离起码有十几里,可等宋军跑到徐沟的时候,刘继业距徐沟顶多只有五里远了。
  一将领对李继勋言道:“刘继业如此穷追不舍,真是欺人太甚!下官以为,不如在此摆下战场,将那刘继业一举歼灭!”
  李继勋摇头道:“你以为刘继业会与我等硬拼吗?不,他没有那么傻。他只是尾随着我们、监视着我们!”
  果然,宋军在徐沟稍作停顿,那刘继业也马上停止了追击,甚至还向后退了些许。李继勋吩咐手下道:“快,继续南撤!”
  又撤了一天多,前面不远便是宋军与北汉军曾经交战过的柏团谷了。这时,刘继业突然加快了追击的速度,竟至与殿后的数千宋军交上了手。
  宋军将领们忍无可忍了,纷纷向李继勋请战。李继勋以为,既然刘继业主动开战了,那就索性在这里与他战上一场。于是,李继勋就拨出二万人马,分东西二路向刘继业包抄过去。李继勋吩咐部将道:“只宜速战速决,不宜持久厮杀!”
  两万宋军很快包抄过去,并顺利地将刘继业和万余北汉军围住了。李继勋一时有些纳闷:刘继业这是怎么了?为何不向北退?莫非真想与我等拼命?
  但旋即,李继勋就不再纳闷了。因为宋军刚刚把刘继业围住,便有一万多辽军骑兵从北边杀了过来。李继勋知道情况不妙了,急令围住刘继业的宋军赶紧退离战场。左右部将不解,嚷着索性与北汉军和辽军大战一场。李继勋苦笑道:“如果仅仅是刘继业和一万多辽军,我又何惧之有?但问题是我们的南边马上就会有大批辽军出现……”
  李继勋所料一点不差。宋军刚一撤到柏团谷,南边便发现了数万辽军,至少有二万是骑兵。
  一宋军将领大为诧异道:“辽人如何跑得这么快?”
  李继勋言道:“这是另一股辽军,早就想在此断我等的后路了!北边还会有大量的辽军和汉军赶来。我等已经处于南北夹击之中了!”
  虽然处境十分危险,李继勋却也并不慌乱。他先把一名将领叫到身边吩咐道:“你速带十数人绕道东面南下,将这里的情况禀告皇上。你就说辽人不仅有全歼我等之心,且还有大举南犯之意,请皇上早作应对之策!”
  然后,李继勋把所有的部将都召到身边言道:“我等现在的处境,大家都已知晓。告诉弟兄们,我等只有拼命向南冲,才有可能冲出一条生路。否则,我等将葬身于柏团谷!”
  想来也有意思,不久以前,这柏团谷一带还是宋军大败北汉军之地,可现在,宋军却要在此作困兽斗。
  尽管如此,宋军将士们也没有多少惶恐。这是宋军中的精锐,军中有数以百计的战将。故而,李继勋一声令下之后,宋军将士们就无所畏惧地向南边的辽军掩杀了过去。
  辽军很善战,也很英勇,但却难以阻挡宋军的冲锋。虽然宋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柏团谷一带丢下了上万具尸体,但最终还是冲出了南边辽军的堵截。
  辽军自然不会罢休,会同刘继业的北汉军一起,以六万余的兵力跟在宋军的后面穷追。因为辽军骑兵甚多,追击的速度很快,所以常有掉队的宋军官兵被捉住或杀死。也就是说,宋军虽然突出了围堵,但危险并没有消除。
  而对李继勋来说,危险还不止于辽军和北汉军的追击。按常理,宋军冲出柏团谷之后,李继勋应该领着宋军向东南朝着汴梁城的方向跑。但李继勋不敢这么做,因为尾追的敌人太过强大。如果沿途的宋军不能挡住敌人,让北汉军和辽军打到了汴梁城下,那大宋江山就要险象环生了。
  李继勋思虑再三,决定依然率军沿汾河东岸退却。汾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在陕西南部偏西的地方流入黄河。李继勋的意图是,尽量把尾追的敌人朝西边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汴梁城的压力,也可使皇上有一定的时间来作出应对之举。
  尾追宋军的刘继业和辽军似乎无意去攻打汴梁,他们似乎只想把李继勋的宋军追而歼之。当然了,刘继业和辽军也知道,仅凭五六万兵马就想去夺取大宋汴京,也只能是一厢情愿。所以,李继勋朝哪个方向跑,刘继业和辽军就朝哪个方向追。
  李继勋很想跑慢些,但不行,敌人追得太急,他只能领着手下一个劲地奔跑,跑得稍稍慢一些,就有被敌人追上围住的可能。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仅十多天的工夫,李继勋就带着宋军猛跑了近千里。这时,早已入宋朝地界了。前面不远,便是宋朝在北方的重镇晋州城(今山西临汾,位于汾河东岸)。
  有部将向李继勋建议把军队开进晋州城,与尾追的敌人周旋一阵。李继勋摇头道:“刘继业和辽人正在疯狂之中,如果我等开进晋州,只会全军覆没。”
  于是李继勋率宋军继续南撤。刘继业和辽人也没有入晋州城,而是继续跟在李继勋的后面穷追。三四天工夫,李继勋向南跑了近四百里,刘继业和辽军也向南追了近四百里。
  手下向李继勋回报:前面二里处是绛州城(今山西新绛)。李继勋闻之大惊。因为从绛州城向南走三百多里就是黄河,而过了黄河后,再向东南走上三百来里,便是大宋朝仅次于都城汴梁的重镇洛阳。
  李继勋暗自思忖道:宋军如果继续南撤,那至多十来天,敌人便要兵临洛阳城下。
  恰好又有部将请求在绛州城一带与刘继业和辽军战上一场。李继勋叹道:“我何尝不想与敌人大战一场,从而阻挡他们南下?但尔等也知道,凭我等疲惫之师,想阻挡刘继业和辽人南下,恐只能是一厢情愿啊!”
  既不能挡住敌人,又不敢继续往南跑,李继勋一时进退两难了。就在这当口,负责向南侦察的一个骑兵将领回来向李继勋报告:数万宋军正在抢渡黄河北上。
  李继勋闻言大喜道:“定是皇上派兵来援,我等有救也!”
  然而,当得知北上的宋军主帅是董遵诲时,李继勋却皱起了眉,追问那骑兵将领道:“主帅真的是董遵诲吗?”
  骑兵将领回道:“是的。那董大人令下官告诉大人:速引兵南下,向古城一带撤退!”
  李继勋自言自语般地道:“皇上为何会让那董遵诲执掌帅印?”
  虽然满腹疑虑,但李继勋还是按董遵诲的吩咐下达了命令:全军拐向东南,朝古城方向撤退!
  古城是山西南端的一个小镇,位于黄河北岸。从古城过了黄河,便是河南地界了。李继勋一边引兵南撤,一边仍在不停地叩问自己:皇上似乎不该让那董遵诲执掌帅印啊?董遵诲何许人也?为何李继勋对他执掌宋军帅印会有如此的疑虑?实际上,关于董遵诲,前书中已经有所交代:赵匡胤年少时曾跑出家门去浪迹天涯,在穷愁潦倒之际,曾去随州投奔父亲的好友董宗本,董宗本待赵匡胤倒也不错,但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赵匡胤极为蔑视和极度不满,正因为如此,赵匡胤才一气之下离开随州继续浪迹天涯。
  赵匡胤与董遵诲的这段过节,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李继勋便是这“不算少”当中的一个。故而,闻知皇上让那董遵诲统帅数万宋军,李继勋就颇为不解。事实上,在大宋朝廷中,与李继勋一样颇为不解的人,也不在少数。
  本来,北汉新帝刘继元拒绝向大宋投降,赵匡胤向已经包围太原城的李继勋下达了攻城的命令后,就一心一意地呆在皇宫中等候着太原城破、刘继元被杀或被掳的消息了。可是,等来候去,赵匡胤不仅没有等到什么胜利的消息,反而等来了大批辽军攻打宋军、李继勋正节节败退的消息。
  起初,赵匡胤似乎不敢相信辽人真的发兵来救助北汉。然而,面色凝重的赵普对他言道:“皇上,辽人不仅发兵了,而且来势汹汹!现在,辽人正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追赶李继勋,皇上应早作定夺啊!”
  赵匡胤当然知道形势的危急。李继勋送回汴梁的消息是:辽人和北汉有大举南侵之意。若是过去,赵匡胤肯定会与赵普一起商议应对之策。但此番不同,因为赵普从一开始就反对出兵北伐。现在,北伐失利了,他多少有点不好意思找赵普问策。
  但问题是,不好意思是一回事,速速派兵去抗击正在追赶李继勋的辽兵和北汉兵则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赵匡胤就一边叫赵光义去调集兵马,一边令朝臣推荐挂帅出征大将。
  赵匡胤为何要令朝臣向他推荐?原因是,当时的汴梁一带,虽有许多宋将,但这些宋将究竟谁可担任主帅,赵匡胤着实拿不准。他所知道的一些能够担当主帅的大将,不是跟在了李继勋的身边,就是不在京城附近。俗语云: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而赵匡胤当时所处的境地是:千将易得,一帅难求。因为形势危急,时间又紧,赵匡胤只能令群臣向他举荐帅才。
  赵光义没费多少力气就调集了数万军队。因为赵匡胤早有北伐之心,汴梁一带集结了很多兵马。可是,朝臣们推荐了许多执掌帅印的人选,赵匡胤却都不满意。
  万般无奈之下,赵匡胤便准备派赵光义领兵去抗击正在南犯的辽军和北汉军。就在这当口,赵普和赵光义二人并肩入宫求见皇上。
  赵普对赵匡胤言道:“臣以为,有一人可解皇上燃眉之急……”
  赵普不说“可以挂帅出征”之类的话,偏说“可解皇上燃眉之急”,这令赵匡胤听了委实不大舒服。好在赵匡胤还清醒,知道现在不是什么舒服或不舒服的时候,所以,他就笑吟吟地问赵普道:“不知爱卿所荐何人啊?”
  赵普回道:“此人一月前来到京城,数次去往开封府。论武艺,开封府上上下下无人能敌;论谋略,臣等也甘拜下风。臣以为,若让此人挂帅,定可解皇上之忧!”
  赵普这回用了一个“忧”字。赵匡胤急忙问道:“此人究竟是谁?竟有如此本领?”
  赵普缓缓言道:“据臣所知,此人与皇上还有一段旧交情。”
  “哦?”赵匡胤把目光移到了赵光义的脸上,“此人是朕的故交?”
  赵光义言道:“他就是董遵诲!一月前,他来到京城,常到开封府走动,希望臣弟能向朝延引荐,但臣弟有些顾虑,一直未向皇上提及。”
  赵匡胤一时沉默了,他自然不会忘记董遵诲,过去的那段经历,一起涌上他的心头,他的双眉不觉皱了起来。赵普和赵光义见状,也闭口不吭声。
  沉默之后,赵匡胤问赵光义道:“那董遵诲可亲口向尔等提起过与朕的那段往事?”
  赵光义回道:“他不仅亲口提及,而且说得十分仔细。在臣弟看来,他早有悔过之心,只是一时不敢晋见皇上。”
  赵匡胤又问道:“光义,那董遵诲真有如此的本领?”
  在赵匡胤的印象中,董遵诲实乃寻常之人。赵光义言道:“臣弟的看法,恰如赵普所言,那董遵诲的武功韬略,确有过人之处!”
  “好吧,”赵匡胤有意无意地瞥了赵普一眼,“就让那董遵诲去解朕的燃眉之急吧!”
  闻听皇上已决定任命董遵诲为宋军主帅,满朝文武不禁大为惊诧。不知底细的文武大臣以为,让一个无甚资历的人去统帅数万大军,实难让人放心。而知道其中底细的文武大臣就更加不放心了:董遵诲与皇上有过节,如果他领着数万宋军消极抗战或者干脆投靠敌人对大宋反戈一击,那大宋王朝就岌岌可危了。
  许多朝臣都大着胆子三五成群地去劝说皇上,不要让董遵诲做宋军的主帅,更有一些武臣向赵匡胤表示:愿领兵出征、战死沙场!赵匡胤对那些武臣们言道:“尔等忠心可嘉!但即便尔等战死沙场却不能打退入侵之敌,于我大宋江山社稷又有何益?”
  赵匡胤又对那些文臣们言道:“朕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既然已经决定让董遵诲挂帅出征,尔等也就不要再疑神疑鬼了!”
  于是,赵匡胤不顾群臣的反对,亲手将主帅金印交到那董遵诲的手中,还设宴为董遵诲饯行,并让赵普、赵光义等一干朝中重臣作陪。
  饯行席中,赵匡胤脱下身上的真珠盘龙衣送给董遵诲,并深情地言道:“遵诲兄弟,朕虽然尊为天子,但并无奢侈之物。这件盘龙衣,是朕最为珍贵之物,今送予你,只望能在征途中为兄弟你遮些风沙耳!”
  董遵诲慌忙伏身于地,一边磕头一边欷歔道:“皇上对微臣的大恩大德,微臣永志不忘!”
  赵匡胤微微一笑道:“遵诲兄弟有些见外了!你的父亲与朕之皇考乃至交,朕与你本就是好兄弟。既是好兄弟,又有什么恩德可言?”
  董遵诲虽然遵旨平身了,但依然止不住地泪如雨下:“皇上,微臣如果打不退来犯之敌,愿提着脑袋回京向皇上谢罪!”
  赵匡胤赶紧道:“兄弟切莫有轻生之念!待兄弟凯旋归来,朕还要委以重任呢!”
  董遵诲向赵匡胤保证道:“微臣决不辜负皇上的厚望!”
  事后,赵光义对赵普言道:“我记得,当初王全斌率军从北路攻蜀的时候,皇上也曾脱下身上的皮衣派人送给王全斌,说是给王全斌挡一挡蜀地的风寒……”
  “不错!”赵普点头道,“我也记得,那王全斌穿上皇上的皮衣后,就一举拿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
  赵光义不觉笑道:“赵普,皇上这么做,是不是在施小恩小惠?”
  赵普也笑道:“你说得很对!皇上就是在施小恩小惠,只不过,恩惠虽小,却往往能立下莫大的功劳!”
  赵光义不笑了:“但愿董遵诲穿着皇上的真珠盘龙衣,也能如当初的王全斌一样,为大宋立下一桩莫大的功劳!”
  赵普却肯定地对赵光义言道:“你这个但愿很快就会变成现实的!”
  董遵诲当然不知道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这段对话。只不过他率军的行进速度也的确很快。他穿着赵匡胤的真珠盘龙衣,雄赳赳、气昂昂地指挥着数万宋军,一路西进,只用了三四天的工夫,就从汴梁开到了洛阳。
  在洛阳稍作休整后,董遵诲便又马不停蹄地率军折往西北,向黄河岸边挺进。董遵诲对部下命令道:“五天之内,大军必须全部渡过黄河!”
  结果,在第四天的下午,董遵诲的军队就大半渡到了黄河北岸。在河北的古城小镇,董遵诲遇到了李继勋的先头骑兵。
  董遵诲对李继勋的部下吩咐道:“速速回去禀告李大人,叫他以最快的速度撤向这里!”
  李继勋的部下匆匆地往北去了。董遵诲也没有闲着,而是立即将数万宋军作了部署。
  古城的西南面是绵延的中条山,东南面是巍峨的王屋山,西北面是流入黄河的两条小河,两条小河与王屋山之间是一条狭长的山道,这条山道由北向南直通古城小镇。很显然,董遵诲要利用这里山山水水的有利地形打敌人一个伏击。
  看起来,董遵诲的确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他把大部人马埋伏在王屋山西侧的山坡上,而把剩下的军队隐于那两条小河之间。一切布置停当之后,董遵诲就在古城小镇里等候着李继勋的到来了。
  数天之后,李继勋终于率军撤到了古城一带。看上去,李继勋不仅十分憔悴,也十分狼狈。不过,董遵诲并没有说什么安慰的话,而是问李继勋道:“辽人和汉匪还有多长时间可以追到这里?”
  李继勋言道:“闻听董大人前来,弟兄们这几天跑得特别快!但据李某估计,顶多两个时辰,辽人和汉匪就会追到这里。”
  董遵诲又直截了当地问道:“李大人,你和你的手下还可以一战吗?”
  李继勋回道:“李某及手下虽然疲惫,但尚可拼死一战!”
  “那好,”董遵诲言道,“请李大人率手下就在这小城内稍作休息。待辽人和汉匪赶到,再请李大人率众与之拼命厮杀。只要李大人能在此厮杀一两个时辰,那董某就保证能够一举将辽人和汉匪击溃!”
  李继勋虽然对皇上任命董遵诲担当宋军主帅心存不解,但此时此地,却也只能言道:“一切但凭董大人吩咐!”
  董遵诲又道:“有件事情想告诉李大人,董某数天前用来渡河的船只,已经撤往别处,如果李大人及手下不能在此坚守一两个时辰,恐一时也难以渡到河南。”
  董遵诲说的虽委婉,但意思却十分明显:你李继勋及手下只能在古城一带背水一战,因为别无退路。
  李继勋闻言多少有些不快,好在他没有将这种不快表现出来,而是铮铮有声地言道:“请董大人放心,我李某及手下虽然被穷追猛打多日,但皆非贪生怕死之辈!”
  董遵诲不再多言,径去王屋山西侧的山坡中去统领军队了。一手下对李继勋言道:“这姓董的大人将我等放在这小城里拒敌,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啊!”
  李继勋却道:“我倒以为,这董大人确有才干!如果辽人和汉匪真的穷追至此,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辽军和北汉军还真的沿着那条狭长的山道,往古城方向追来了。当得知李继勋并没有渡黄河、而是率众守在古城小镇里的时候,那刘继业便预感到情况有异,于是就对辽军统帅言道:“李继勋突然停止南撤,恐非寻常啊……”
  辽军统帅“哈哈”一笑道:“刘将军太过小心了吧?李继勋的身后就是黄河,我等又追得紧急,他一时无法过河,无路可逃了,当然只能在此与我等拼命了!”
  刘继业连忙道:“大帅虽然言之有理,但刘某以为,那李继勋早在两个时辰之前就到达这里,这里又是大宋的地盘,如果李继勋真想继续南撤,是不可能找不到渡河的船只的!”
  辽军统帅大眼一翻问道:“刘将军,你以为这其中有诈?”
  刘继业点头道:“我怀疑已有宋军援兵至此……果真如此的话,我数万大军拥挤在这一条狭长的道路上,实在是很不利啊!”
  辽军统帅突地狂笑道:“刘继业,尔等惧怕宋军,但我大辽天兵却从不知惧怕为何物!即使宋军真有援兵至此,又能奈我何?”
  辽军统帅的话中明显的有轻视刘继业和北汉军之意。刘继业也没计较,继续对辽军统帅言道:“大辽天兵自然是勇不可挡,但是,如果东边的山林中藏有宋军伏兵,恐大帅也不好应付啊……”
  辽军统帅不高兴了,冷冷地对刘继业言道:“如果你要害怕,你就领着你的手下退后!本帅定要打过黄河,直捣洛阳!”
  原来,辽国此番出兵援助北汉,确有趁机大举犯宋之意。如果这股辽军顺利地打过黄河、攻占了洛阳,那聚集在太原一带的数万辽军就会迅速南下,与这股辽军兵合一处,东攻汴梁。辽军之所以要分两步走,是因为他们尚未摸清大宋朝的实力,不敢贸然与大宋朝全面决战。
  刘继业无奈了,只得讪讪地对辽军统帅言道:“刘某愿惟大帅马首是瞻!”
  于是,数万辽军和北汉军在辽军统帅的指挥下,一起向着古城小镇逼进。辽军统帅还气势汹汹地吩咐左右道:“勇往直前,把李继勋和宋军赶下黄河!”
  然而,李继勋并没有被赶下黄河。他率领手下,居然在古城小镇里足足坚守了一个多时辰,而且,趁辽军和北汉军暂时后退之机,他还率部出了古城,向辽军和北汉军发动了一次反冲锋,把那个辽军统帅气得“嗷嗷”直叫唤。
  辽军统帅和刘继业一起,重新组织人马,对李继勋和古城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就在李继勋觉得实在难以抵挡、古城眼看就要被攻破的当口,那董遵诲适时地领着数万宋军从王屋山的西侧山坡中钻出来,对辽军和北汉军展开了全线攻击。
  董遵诲一参战,战场的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辽军和北汉军正忙着要攻占古城呢,数万宋军一下子如猛虎般地从东边冲过来,辽军和北汉军顿时就阵脚大乱。
  刘继业和辽军统帅在军队阵脚大乱的时候想法是一致的:赶紧撤兵。但在向何处撤兵的问题上,俩人产生了重大分歧。辽军统帅以为,西边的小河很浅,应将军队撤至河的西岸,重新整顿,然后再与宋军交战。很明显,辽军统帅虽然遭到了伏击,但仍不甘心,依然还要击溃宋军、打过黄河去。而刘继业以为,此时已经很难再与宋军交战了,更难以取胜,应不顾一切地向北撤,不然将招致重大伤亡。刘继业还对辽军统帅言道:“宋军既然在东边的山林中设有伏兵,那就极有可能在河的西岸也设有伏兵……”
  刘继业所言自然是正确的,但辽军统帅置之不理。辽军统帅一边命令部队死命地抵挡东边杀过来的宋军、一边组织起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向西涉渡那条小河。结果当然只能如刘继业所料:万余辽军刚刚涉过那条小河,还未在河岸边站稳呢,一支宋军就突然冲杀过来,万余辽军至少在小河的西岸丢下三千多具尸体,余部又狼狈地逃回到小河的东岸。
  辽军统帅终于明白情形不妙了,也没用刘继业建议,就慌忙下达了全线北撤的命令。只是这命令下达得有些迟了,在宋军的围追堵截下,辽军和北汉军仅被杀死者就达两万多人。古城一战,宋军大获全胜。
  宋军不仅取得了古城之战的胜利,还迫使辽军取消了大举犯宋的计划。只不过,辽军和北汉军在撤往太原的时候,把宋朝晋、绛二州的百姓和财物一掳而空。对宋朝而言,这自然是一桩不小的损失。
  赵匡胤的使者驰到了董遵诲和李继勋的军中。赵匡胤旨令:李继勋班师回朝;董遵诲因立有战功,升任晋州刺史,领一路人马,就驻扎在晋州城内。从此役之后,董遵诲成为赵匡胤和大宋朝的一位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吏了。
  当古城大捷的消息传到汴梁后,满朝文武都纷纷称颂当今圣上慧眼识人。连赵光义也情不自禁地对赵普言道:“赵兄,果如你所言,皇上的小恩小惠,还真的立下了大功劳啊!”
  然而,赵匡胤却好像一点也不高兴。他曾锁着双眉对赵普言道:“朕现在想来,真的是很后悔啊!”
  赵普暗暗一喜,他以为,皇上定是悟出了现在北伐还不是时机、要继续“先南后北”的战略了。谁知,赵匡胤言道:“朕后悔的是,朕不该在刘继元的身上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如果李继勋刚一打到太原城下,朕就命令他立即攻城,那么,在辽人来援之前,太原城就早被李继勋所破、那刘继元也早被朕所获矣!”
  赵普听出来了,皇上此番北伐虽然没有成功,又折损了许多兵马,但并未放弃北伐之念。
  果然,赵匡胤绷着面孔言道:“若不彻底征服北汉,朕誓不罢休!”
  赵普心中一紧。看来,皇上不吃一次大的苦头是不会打消北伐的念头了。
  这一年(公元968年)十一月,赵匡胤改元“开宝”。这样,宋乾德六年也就是宋开宝元年了。
  从赵匡胤改元开宝始,一批又一批的宋军陆续开到了汴梁城的附近。至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正月,聚集在汴梁城周围的宋军已达十万之众,这还不包括原来就驻扎在汴梁一带的数万宋军。可以说,当时宋朝的大半军力,都已集中在了汴梁四周。与此同时,大批大批的粮草也从各州陆续运抵京城。更有数百名战将,从四面八方奉旨入京,这其中,便包括那个“良将”曹彬。一时间,大宋都城汴梁,里里外外几乎都是穿军服的人在走动。
  赵普的妻子和氏,有一次从街上回到家,见着赵普,连忙大呼小叫问道:“老爷,城里怎么这么多的军人?”
  赵普“唉”了一声道:“军人多了,就说明皇上要开战了!”
  和氏又问道:“老爷,那万岁爷这回又要同谁开战?”
  赵普不禁又“唉”了一声:“夫人,皇上的事,我如何知晓?”
  和氏不相信赵普会不知晓,但没再追问。看见赵普那满脸愁容的模样,她有些不忍心再追问下去。
  赵普自然是知道赵匡胤要对谁开战的。实际上,满朝文武也都知道当今皇上的意图。如果皇上欲向南征战,那就没有必要把大批的军队和粮草都集中到京城一带。故而,虽然赵匡胤还没有明说,但朝中上下也都能猜得着:皇上要再度北伐!
  所以,在一个黄昏时分,赵普甩着双手走进了开封府。不巧的是,赵光义不在,问府衙里的人,都不知道赵光义去了何处。赵普本想离开的,但又一想,径自在开封府里坐下了。慌得府衙里的人,一半恭立在赵普的左右,另一半分散出去寻找赵光义。
  终于,天黑了之后,赵光义急急地回府了。见了赵普,赵光义含笑抱拳言道:“竟让赵兄等了这么许久……”
  赵普回礼道:“本也无事,便想找兄弟聊上一聊,顺便蹭几杯酒喝。”
  很快,一桌丰盛的酒席就摆在了赵普和赵光义的面前。赵光义举杯道:“兄弟以为,赵兄此番前来,定是有事商谈,所以兄弟也就没有相邀别人作陪。”
  赵普言道:“也没什么大事,只是京城内外集结了这么多的军队,为兄心中委实有些不安,所以就想来找兄弟你谈谈。”
  赵光义点头道:“十几万军队聚集在京城,这并非什么小事啊!”
  赵普轻言道:“我估计,用不了多久,皇上就要开战了,不然,这么多的军队,每天要耗去多少粮食?”
  赵光义停顿了一下,然后道:“我刚刚得知,皇上下个月便要再度讨伐刘继元!”
  赵光义所言,虽然在赵普预料之中,但赵普听了,身体还是不觉一震,且自言自语般地道:“皇上……已经不相信我了!”
  “不,”赵光义连忙道,“据我所知,皇上之所以没把这一决定告诉你,是因为他怕你反对他再度北伐。”
  赵普摇头苦笑道:“兄弟,如果我真想反对皇上再度北伐,我早就入宫见驾了,又何必来此与兄弟你把酒闲谈?”
  “是呀,是呀,”赵光义言道,“我已经看出来了,只要皇上做出了决定,那谁也无法改变!我改变不了,赵兄也改变不了!”“还有啊,”赵普言道,“如果我真的入宫见驾反对北伐,那我与皇上的关系就很有可能难以收拾了!”
  赵光义一时无言。赵普举杯道:“兄弟,既来之,则安之。我既然来了,那就应与兄弟你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
  “好!”赵光义展颜道,“今日开封府,只顾喝酒,莫谈国事!”
  俩人还真的痛痛快快地喝了几杯酒。可是,几杯酒过后,俩人的话题就又转到“国事”上来了。
  是赵光义先开的头。他首先言道:“赵兄,我听说,辽人内部发生了纷争,刘继元近来与辽人的关系也不很融洽,皇上在这种时刻发兵攻打刘继元,辽人恐不会再来相助。这样,皇上此次北伐,较之去年北伐,结果显然就会不同!”
  赵光义的意思是,没有了辽人的相助,皇上的北伐就能够成功了。赵普却摇了摇头道:“我看未必!”
  赵光义也没追问,只是定定地看着赵普。赵普言道:“我以为,即使辽人不来相助,此次北伐也难成功。理由有三:一、我大宋去年北伐之后,刘继元定然加强了防备,此时的太原城,无疑是兵精粮足,在这种情况下去攻打太原,难度不言而喻;二、刘继元虽没有多少才干,但顽固不化,一心死守太原。俗话说:困兽犹斗。刘继元莫非不如一头困兽乎?刘继元如此,太原就更难攻下了;三、刘继元虽无什么才干,可身边却有一帮颇富才干的近臣和大将。比如那个刘继业,就是一个异常善战之人。有刘继业这样的善战之人帮助刘继元固守太原,我大宋军队想要攻下太原,可就难上加难了!”
  赵光义“嘿嘿”一笑道:“赵兄,刘继业尽管善战,可仅凭他一人之力,若想确保太原不失,恐也并非易事吧?”
  赵普言道:“不知光义兄弟可否还记得,十三年前,周世宗柴荣率当今皇上及重兵团团包围了寿州城,然而,唐将刘仁瞻凭一人之力,硬是在寿州城内坚守了一年多。最后,刘仁瞻弹尽粮绝,又无外援,才被迫献城投降……在我看来,今日的刘继业,较之十三年前的刘仁瞻,当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赵光义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忽又言道:“赵兄,那郭无为也许会在太原城内做些手脚。俗话说:家贼难防。刘继元再顽固,刘继业再善战,恐也难抵郭无为在暗中做的勾当……”
  赵普长吁一口气道:“兄弟,刘继元不比刘继恩啊!刘继恩畏首畏尾,所以身死人手。而刘继元不仅顽固,更是心狠手辣。我只怕在刘继元的面前,那郭无为不仅难有作为,恐还会惹上杀身之祸啊!”
  赵光义沉默了。沉默的含义只能是:他是赞同赵普的看法的。就听赵普轻轻叹道:“光义兄弟,我真想现在就入宫去劝阻皇上……”
  赵光义忙着言道:“赵兄,你不必入宫了……实不相瞒,我刚才对你所说的话,正是皇上对我所言……”
  赵普眉毛一动:“这么说,你已经同皇上谈论过北伐之事?”赵光义回道:“赵兄在此等候之时,我正在宫内同皇上谈论。虽然我的见解不如赵兄深刻,却也知道皇上再度北伐并无十分的把握,所以,我就把我的看法与皇上说了……”
  “于是,”赵普接道,“皇上就把你刚才对我说的话对你说了!”
  “还不仅如此呢!”赵光义喝了一杯酒,又抹了一下嘴唇。“皇上以为,是赵兄你唆使我入宫去劝说皇上不要再度北伐的。皇上还笑着对我说:你以后不要什么事都听赵普的,更不要与赵普一个鼻孔出气!”
  赵普赶紧道:“你就没向皇上解释一番?”
  赵光义言道:“我当然解释了。我对皇上说,我此番入宫见驾,赵普根本就不知道,可皇上始终不相信!”
  赵普“唉”了一声道:“皇上真是太冤枉我了!这同时也表明:皇上对我早有成见!”
  “所以呀,”赵光义又喝了一杯酒,“当此时刻,赵兄你就不能入宫劝驾,否则,后果可就难以想像了!”
  赵光义口中的“难以想像”,实际上就是“不难想像”。故而,赵普自嘲地一笑道:“现在想来,我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没去宫中劝驾,而是来找兄弟你饮酒。”
  赵光义也含蓄地一笑道:“赵兄,就让我们一边饮酒一边耐心地等待吧!”
  也用不着什么耐心地等待。刚交二月,赵匡胤就当朝宣布:再度北伐刘继元。而且,赵匡胤此次还是御驾亲征。
  赵匡胤命赵光义为东京(汴梁)留守,代理朝政,命大将李继勋率二万宋军骑兵为先锋直趋太原,自己亲率赵普等十数位大臣和曹彬、党进、赵赞等大将及八万宋军步兵随后跟进。瞧赵匡胤摆出的这副架势,显然是志在必得了。
  赵匡胤还在朝堂冷冷地宣称:谁要是劝阻北伐,谁就是居心叵测。这样一来,大宋满朝文武,都把双唇闭得紧紧的,不发一言。所以,从表面上看去,此次北伐,大宋君臣已经是同仇敌忾、别无二心了!
  不过在大宋宰相府,赵普与妻子和氏曾有过这么几句对话:
  赵普谓和氏道:“皇上此番是孤注一掷了!”
  和氏问道:“孤注一掷又如何?”
  赵普回道:“或是大胜,或是大败!”
  和氏又问:“老爷以为,此番是大胜还是大败?”
  赵普作答:“我当然希望皇上能够大胜!不过,这只是我的希望而已。”
  不知为何,和氏的眼泪都快要下来了,不禁泣声对赵普言道:“但愿老爷能平安归来……”
  如果赵普和妻子的这几句对话让赵匡胤听见,赵匡胤的心中肯定是大为不快。因为,北伐刚刚开始,赵普还没有离开汴梁呢,和氏对赵普就有点生离死别的味道了。
  在李继勋走后的第二天,赵匡胤就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带着赵普等大臣、曹彬等大将和八万大军及大军的粮草,浩浩荡荡地开出了汴梁城。出城之后,赵匡胤意气风发地对送行的赵光义等人言道:“待朕归来,定与尔等大醉一场!”
  李继勋率二万宋军骑兵攻入北汉境内后,真可谓是势如破竹,又恰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只短短数天工夫,便向前推进了三百多里。
  过了潇河,往西北走一百多里就是北汉都城太原。然而李继勋却道了声“且慢”,接着问部将道:“你们说,那刘继业为何不战而退?”
  一部将回道:“因为我大宋铁骑来势凶猛,那刘继业不敢应战!”
  另一部将言道:“刘继业只有万余人,而我大宋铁骑却有二万之众,刘继业当然只能不战而退了!”
  部将所言,自有道理。但李继勋却摇了摇头道:“非也!那刘继业并非胆小之人,且又诡计多端。我以为,他之所以不战而退,正是想诱使我等尽快地过河!”
  一部将问道:“李大人的意思是,那刘继业在河的对岸设有伏兵?”
  【注】
  豆豆网VIP作品,所有作品均已完结。将不定期进行免费连载(部分情节刪除)。
  需完整完结请点这里咨询客服>>>


立讯精密股票走势和K线图分析预测

豆豆小说:www.ddshu.net ;  02:www.ddd888.net ;  03:www.ddkanshu.com,请大家收藏备用
Stock Analysis - 豆豆言情 - 豆豆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股票分析 - 股票入门
CopyRight © 2022 本作品由豆豆小说阅读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