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 第七章 汉兵已略地 四面楚歌声

  然后一地一地的解放了。
  一九四九年,天桥的天乐,城里的长安,吉祥,华乐......等大戏院大剧场,又再张贴了大张大张的戏报,大红底,洒着碎金点,黑字,书了斗大的《霸王别姬》。专人还在门前吆喝:
  “来呀,解放前最红的角儿,首本名剧,晚了就没座儿了。”票价是一毛钱。新的币制。
  解放后,北平又改回前清的老名字,叫“北京”。
  党很器重他俩。
  往往有特别演出,诸如,“热烈欢迎解放军慰问晚会”。厢楼栏板挂满红色小旗,汇成红海。
  霸王犹在兴叹,虞姬终于自刎。
  只要是中国人,就爱听戏。
  幕还没下,锣鼓伴着虞姬倒地。霸王悲嚎:“哎呀------”
  台下不作兴给彩声。
  却是热烈的掌声,非常“文明”,节奏整齐,明确:
  啪!啪!啪!啪!啪!
  仿佛是一个人指挥出来的。
  戏园子坐满了身穿解放装,秩序井然的解放军,干部,书记......
  红绿一片。
  单调而刺目。
  蝶衣极其怀念,那喧嚣,原始,率直,肆无忌惮的喝彩声:好!好!那纷乱而热烘烘的当年。
  市面上开始了镇压反革命的运动,还是天天枪毙。中国人的血流不完。
  唱戏的依旧唱戏,剧团归国营。角儿每个月有五百块人民币,分等级给月薪。生活刚安定,哥俩有如在梦中之感。
  对共产党还是充满天真的憧憬。因为有“大翻身”的承诺。两位给定为一级演员呢。
  “真的?要过好日子了?”小楼道。
  “很久没存过钱了。”
  “我们算低了,听说最高的是马连良。”他倒有点不服气。
  “有多少?”蝶衣问。
  “一千七百块。”
  “这么多?”
  “连毛主席也比不上他呢。”
  “只一个人,我够用。”
  “我还得养妻,往后还得活儿------”
  他踏实了,是一个凡尘中的男人。被生活磨钝了么?
  蝶衣有点懊恼,怎么竟有这样的担忧?真是。他看着师哥的侧脸,三十出头,开始有点成熟的气度,像一个守护神,可惜他守护的,是另外一个。久赌必输,久恋必苦,就是这般的心情。活像一块豌豆黄,淡淡的甜,混沌的颜色,含含糊糊。
  然而现实不容许任何一个人含糊地过去。
  这是一个大是大非大起大落大争大斗的新时代。一切都得昭然若揭。
  当戏园子有革命活动进行时,舞台得挪出来。横布条给书上“北京戏曲界镇压反革命戏霸宣判大会”。
  台上的“表演者”,尽是五花大绑,背插纸标签的镇压对象,七八个。正中赫然是袁四爷。
  从前的表演者则当上观众。程蝶衣和段小楼坐在前排。面面相觑。
  大会主席在宣判:
  “......反革命分子,戏霸袁世卿,丁横,张绍栋等,曾在反动军阀部下担任要职,尤其袁某,是旧社会北洋,日伪,国统时期三朝元老,此人一贯利用旧社会各种反动邪恶势力,对戏剧界人民群众进行欺榨,剥削,逼害,罪行昭著......”
  蝶衣的脸忽地涨红。
  他半望半窥,这男人,他“第一个”男人,袁四爷,跪在他头顶,垂首不语。他蓬头垢面,里外带伤,半边脸肿起来,嘴破了,冒血泡,白沫不由自主地淌下,眼皮也耷拉。当初他见他,一双眼炯炯有神,满身是劲,肩膀曾经宽敞。他“失身”给他,在一个红里带紫的房间里------恰恰是现今他伤疼的颜色。
  一定给整治得惨透了。
  是以衰老颓唐得顺理成章。
  他第一个“男人”。
  “------现经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安局批准,判处死字,立即执行!”
  蝶衣明知是这样的下场,但仍控制不了脸色泛白。
  一个很积极而热情的青年出来,带头喊口号:他是成长,前进的小四。腐败的时代过去了,他才廿岁出头,目下是翻身作主人的新天新地新希望。
  他喊一句,群众随着喊一句------从未如此满足过。
  “坚决拥护镇压反动戏霸!”
  “打倒一切反动派!”
  “人民大翻身!”
  “翻身作主人!”
  ......
  喊口号的同时,还得举臂以示激情。
  小楼惊奇地看着英姿勃发的小四,又望蝶衣一下,再瞧袁四爷,过去,他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但共产党却有更大的力量消灭一切。
  袁四爷在呐喊声中,只知有恨的阶级斗争怨愤声中,被押出场外。当他经过过道时,蝶衣垂下眼,莫敢正视。
  他知道,他就是这样,被干掉了,一如数不清的地主,富户,戏霸,右派,坏分子......------只要不容于党的政策,全属“反革命”。
  他不必听见打枪的声音,就听见幕下了。
  小四兴奋的影儿罩在自己头顶上。仿佛也在暗示:“你的时代过去了!”
  蝶衣很迷惘地看着舞台,他的焦点无法集中。如果新人上场,那替代自己的,该不会是一直不怎么成器的小四吧?领导一声栽培新苗,也就是党的意思。才解放一两年,他们一时忖测不及。
  但中央人民政府还是很支持照顾的。
  都一式中山装,上学堂。
  中央为了提高没读过书的工农干部,军人,工人,以及民间艺人出身的演员等文化水平,便安排他们同上“扫盲认字班”。有文化课和历史课。
  一个穿列宁装的青年姑娘,也就是老师了,在黑板上教生字。她先写了个“爱”字,然后提问:
  “什么是‘爱’?”
  一个老太太答:“就是对人好。”
  一个老将军答:“我没有爱过,所以不明白。而且我也不认得这个字,我常常写错了,写成‘受’字。”
  问到蝶衣,他支吾:
  “我也不认得,‘爱’跟‘受’总是差不多。”
  老师笑起来:“这‘爱’怎么同‘受’呢?受是受苦,受难,受罪,忍受......解放前,大伙在旧社会中,都是‘受’;如今人民大翻身了,便都是‘爱’。”
  蝶衣只听得嘟嘟囔囔都是受。“心”飞到老远,使“爱”字不成“爱”。为什么没有心?
  老师犹滔滔不绝:
  “有父母子女的爱,兄弟姊妹的爱,朋友的爱,男女之间的爱,但都比不上党对人民的爱,毛主席对你们伟大的爱......”
  然后老师又在黑板上写另一个字,这回是“忠”字。
  老师又解释:
  “这‘忠’,是心中有这样的人或事,时刻不会忘记,不会改变,任凭发生什么大动乱,都保持一贯的态度,像你们对毛主席对党中央的忠,对学好文化的忠......”
  小楼和蝶衣跟随大伙抄写这两个字,各有所思。
  在解放前,日伪时期,蝶衣初与鸦片纠缠不清,不是没想过戒烟,只是那时到处开设的“戒烟所”,其实骨子里却是日本人当幕后老板的膏店,戒烟的同胞跑进去,戒不成烟,瘾更深了。直至解放之后,“戏子”的地位仿佛重新受到尊重,眼前也仿佛是另一坦途,蝶衣很努力地,把全副精神寄托在新生上。
  当他在扫盲认字班时,抄写这“忠”字,不由得想起那一天------
  北平改回北京的名字,但天气总是不变。一进三伏天,毒辣的日头像参与了炼钢的作业,一切蒸沤沥烂,很多人待不下去,都自房中跑到院子去乘凉。
  只有蝶衣,在被窝中瑟缩,冷得牙关抖颤,全身骨骼像拆散重组,回不到原位。
  他在戒烟,这是第五天。
  最难过是头几天。
  瘾起了,他发狂地打滚,翻筋斗似地。门让小楼给锁上了,他抓门,啃地毡,扯头发,打碎所有的镜子......脸色尸白,眼眶深陷。一切恶形恶状的姿态都做过。一个生人,为了死物,痛苦万般。发出怪异的呻吟和哀求,小楼硬着心肠不搭理。
  那一天蝶衣以为自己过不了这关了,总想把话嚷出来:
  “要是我不好了,师哥,请记得我的好,别记得我使坏!”
  菊仙见戒烟之凄厉,心下有点恻然。他发不出正常的声音,鼻涕口涎糊了半脸,但她知道他永远无人知晓的心事,在一个几乎是生死关头,菊仙流露一点母性,按住痴人似的蝶衣:
  “别瞎说,快好了!”
  他在狂乱中,只见娘模糊的影子,他记不清认不出,他疯了,忽地死命搂着菊仙,凄凄地呼喊:
  “娘呀!我不如死了吧!”
  菊仙一叠声;
  “快好了快好了,傻孩子!”
  穷鸟入怀,猎师也不杀。
  ------但这澄净的片刻终于过去。
  双方回复正常,还是有债。
  菊仙端着一盆水,有意在门外挨延,不进来。蝶衣仍是蝶衣,她的情敌,她最爱冷看他受罪,直至倦极瘫痪。
  小楼光着膀子,拎过水盆:
  “咦?怎么不进去?”
  菊仙道:
  “待他静下来。免他在我身上出气!”
  小楼先扶起蝶衣,帮他褪掉外衣,然后用毛巾拭擦汗酸,一边安慰:
  “开头难受点,也算熬过去了。看,把烟戒了,可不就是新社会的新人儿啦?”
  蝶衣苦笑:
  “我是等你逼我才戒。”
  因为是他逼的,蝶衣倒也十分的努力,好像这一逼,情谊又更浓了。也许连他也不知道,自己拼命的抽,是等待着他的不满,痛心,忍无可忍,然后付诸行动。
  在这几天,他身体上的痛苦,实在不比“重拾旧欢”的刺激大。戒烟是一种长期煎熬的勾当。需要硬撑,需要呵护。蝶衣得小楼衣食上的照顾,和责备,他很快乐。他觉得他的“忠”字,并没有白认。而且二人又靠得那么近乎,不比舞台上,浓烈的油彩遮盖了真面目,他发现了:
  “师哥,你的脸这样粗了?”
  “是吗,”小楼不经意:“开脸嘛,日久天长又勾又抹,一把把颜料盖上去,又一下一下的用草纸揉,你看那些粗草纸,蘸油硬往下擦......”
  “可不是?”菊仙的声音自门边响起:“就细皮嫩肉的小白脸,也慢慢成了桔子皮了。”
  她一边说,一边放下饭盒子,一件件打开来:“从前还不觉得怎样,现在,哎,不消提,非要把人家的手给割伤不可。”
  见菊仙笑话家常,蝶衣也在榻上有气没气地回应:
  “这倒不是,师哥的脸皮一直都算粗。他小时侯还长癞痢呢!这样的事你倒是不晓得。”
  “真的呀?”
  小楼一瞪眼:
  “哪壶不开提哪壶。”
  蝶衣心中有点胜意,见好不收:
  “那个时候他还为我打上一架,教训师兄弟,谁知砸在硬地乱石上,眉梢骨还有道口子呢!”
  末了强调:
  “------这可是一生一世的事。”
  菊仙伸手摸摸小楼眉上的疤,笑:
  “哦?那么英雄呀!”
  又向蝶衣道:
  “你不说,我还真的不晓得。”
  “你不晓得的,可多啦。时日短,许师哥没工夫细说你听。他呀,谁知肚子里装什么花花肠子?”
  菊仙妒恨交织。都三十岁的大男人了,要怎么样才肯放手呢?成天价与小楼同进同退,分分合合。难道一生得看在小楼份上,换过笑脸么?
  她只得木着脸张罗吃食:
  “蝶衣,这莲子呀,‘解毒’!我给你熬了些莲子粥,还带着六必居的酱八宝,尝尝。”
  小楼探首一看:
  “这是什么?”
  “果脯,特地买给他解馋。”
  向蝶衣道:
  “‘嘴甜’一点的好。”
  “是聚顺和的好东西------”小楼的手忽被她打了一下。
  “去你的,偷?你看你的手多‘脏’。拈给你,口张开!”
  蝶衣心里不顺遂:什么“特地”给我买?不过是顺水推舟的人情。末了还不是你俩口子吃的甜蜜?
  他听不下去。
  小楼嘴里含着杏脯,瞅着擦澡完了的一大堆衣服,和脏褥子堆放一旁,带点歉疚含糊地对菊仙道:
  “这些个洗洗吧?”
  菊仙嘟着嘴,不爱动。
  小楼忙唱戏一般:
  “有劳------贤妻了!”
  她胜利地睨蝶衣一笑。
  “就冲你这句!”
  端起洗衣盆子。这回轮到菊仙见好不收了。她对小楼撒野,其实要蝶衣听得。
  “我‘身上那个’来了,累,你给我端出去嘛!”
  蝶衣呷着莲子粥,目光浏览在他那青花大花瓶,上面是冰纹,不敲自裂。
  自行钟停了------原来已经很久不知有时间了。今夕何夕。
  待得身子调理好,二人在前门大街中和戏院登场。
  刚解放,全民皆拥有一个热切的梦,不知会有什么呢?不知会是多美?有一种浮荡的,发晕的感觉。谁到预料不到后果,所以只觉四周腾着雾,成为热潮。
  戏院中除了演出京戏,还演出“秧歌剧”。那是当时文艺处的同志特别安排的节目。
  当小楼与蝶衣踏入后台,已见一群新演员,都是二十岁上下,啊,原来小四也在。小四前进了。他们穿灰色的解放装,布底鞋。见了角儿,一代表上来热情地说:
  “我们都是解放区来的。没经过正规训练,毛主席说:‘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领导也说:
  “为了接近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提供娱乐,同时也来向各位同志学习学习。”
  “哪里哪里。”小楼道。
  “你们有文化,都深入生活,我们向各位学习才是真的。”
  小四俨然代言人:
  “他们在旧社会里是长期脱离人民群众。角儿们免不了有点高高在上。”
  领导和新演员连忙更热烈地握手:
  “现在大家目标一致了,都是为做好党的宣传工具,为人民服务,让大家互相学习吧......”花花轿子,人抬人。最初是这样的。
  因为服装刀具新鲜,秧歌剧倒受过一阵子的欢迎。他们演的是《夫妻识字》,《血泪仇》,《兄妹开荒》......
  台上表演活泼,一兄一妹,农民装束,在追逐比赛劳动干劲,边舞边扭边唱:
  “哥哥在前面走的急呀。”
  “妹妹在后面赶的忙呀。”
  然后大合唱:
  “向劳动英雄看齐,向劳动英雄看齐。加紧生产,努力生产......”
  小楼跟蝶衣悄悄地说:
  “那是啥玩意?又没情,又没义。”
  “是呀,词儿也不好听。”
  “幸好只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要是让我们‘互相掉包’我才扭不来。扭半天,不就种个地嘛?早晚是两条腿的凳子,站不住脚了。”
  “没听见要为人民服务吗?”
  “不,那是为人民‘吊瘾’,吊瘾吊得差不多,咱就上,让他们过瘾。你可得分清楚,谁真正为人民服务?”小楼洋洋自得。
  “嗳,有同志过来啦,住口吧!”蝶衣道。
  在人面前是一个样子。
  在人背后又是一个样子。
  这一种“心有灵犀”的沟通,也就是蝶衣梦寐以求的,到底,小楼与他是自己人。心里头有不满的话,可以对自己人说,有牢骚,也可以对自己人发。这完全没有顾虑,没有危险,不加思索,因为明知道自己人不会出卖自己人。甚至可以为自己人顶罪,情深义长。
  蝶衣温柔地远望着小楼。是的,他或他,都难以离世独存。彼此有无穷的话,在新社会中,话说旧社会。
  蝶衣不自觉地,把他今儿个晚上虞姬的妆,化得淫荡了。真是堕落。这布满霉斑的生命,里外都要带三分假,只有眼前的一个男人是真,他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没有他,他或会更堕落了。
  散戏之后,回到自己的屋子去,没有外人了,小楼意犹未尽:
  “菊仙,给我们倒碗茶,我们才为人民服务回来。”
  菊仙啐他一口:“白天我们一群妇女去帮忙打扫带孩子,忙了一天。我们才是为人民服务。”
  “为哪些人民?”
  “工人同志,军人同志。”
  “咦,他们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嘛,他们不能算是‘人民’。”
  “那么谁是人民?”
  蝶衣幽幽地在推算:
  “我们唱戏的不是人民,妇女不是人民,工人军人不是人民,大伙都不是人民,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哎,谁是人民?”
  “毛主席呀------”
  菊仙吃了惊,上前双手捂住小楼那大嘴巴,怕一只手不管用:
  “你要找死了!这么大胆!”
  小楼扳开她的手:“我在家里讲悄悄话,那有什么好怕?”
  但是“害怕”演变成一种流行病,像伤风感冒,一下子染上了,不容易好过来。
  人人都战战兢兢。不管是“革命”,或是“反革命”,这都是与“命”有关的字眼。能甭提,就甭提。就算变成了一条蚕,躲在茧中,用重重的重重的丝密裹着,他们都不敢造次,生怕让人听去一个半个字儿,后患无穷。
  革命的目的是高尚的,
  革命的手段却下流。
  ------但,若没有下流的手段,就达不到高尚的目的。广大的人民无从选择,逃避。艺人要兼顾的事也多了,除了排戏,还有政治学习,在政治课上背诵一些语录。
  不管京剧演员受到的待遇算是较好了。剧团国营,月薪不低。在这过渡时期,青黄不接。革命尚未革到戏子头上来。
  但戏园子却在进行改造工程。
  几个工人嘭嘭作响地拆去两侧的木制楹联,百年旧物正毁于一旦。改作:
  “全国人民大团结!”
  “打垮封建恶势力!”
  小四陪着剧团的刘书记在巡查,还有登记清理旧戏箱。
  一九五五年,国家提出要求:积极培养接班人,发扬表演艺术。
  小四把二人喊住了:
  “段同志,程同志。”
  蝶衣一愣,“同志”?听得多了,还是不惯。
  “刘书记的动员报告大家都听了,好多老艺人已经把戏箱捐献给国家了。其中还有乾隆年的戏衣呢------”
  蝶衣不语。小四一笑:
  “自动自觉响应号召,才是站稳立场嘛。我记得你的戏衣好漂亮,都金丝银绣的呐!”
  “捐献”运动,令蝶衣好生踌躇。这批行头,莫不与他血肉相连,怎舍得?他在晚上打开其中一个戏箱,摩挲之余,忽然他怔住了。
  他见到一角破纸。
  那是什么呢?
  还没把戏衣小心翻起,一阵樟脑的味儿扑过来,然后像变身为细细的青蛇,悠悠钻进脑袋中,旋着旋着。蝶衣的脸发烧。
  那是一张红纸。
  红色已褪,墨迹犹浓。
  上面,有他师哥第一次的签名。段------小------楼。
  原始的,歪斜的,那么真。说不出的童稚和欢喜。第一次唱戏,第一次学签自己的名儿。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蝶衣竟收藏起来,倏忽十多年。
  他的思绪飘忽至老远,一下子收不回。想起小楼初学楔子的专注憨样儿,忍不住浅浅的笑了。
  ......这般无耻,都不能感动他么?
  忽地如梦初醒,忙把纸头收进箱底,石沉大海似地。他又把头面分门别类收入一只只小盒子,再把小盒子放入一只雕花黄梨木的方匣中,锁好。一切,都堆在这打开的戏箱中了。末了,戏衣头面,拴以一把黄铜锁,生生锁死。
  蝶衣奋力把这戏箱拽到床底下去,以为这是最安全的地方。
  ------这是他一个人的紫禁城。
  紫禁城。
  蝶衣飞快地左右一瞥。在这样的新社会中,其实他半点安全感都没有。容易受惊,杯弓蛇影。
  他一瞥,在镜子中见到一头惊弓之鸟。在昏暗莫测的房间里头,微光中,如同见到鬼影儿,他越怕老,他越老,恐怖苍凉,真的老了。三十多了。看来竟如四十。蓦地热泪盈了一眶。
  他用指头印掉未落的泪。
  细致的手,惊羞的手,眼皮揉了一下,红红的,如抹了荷花胭脂。
  ......好日子不长。
  好日子不长。
  京戏逐渐成了备受攻击的目标。
  大概因为搞革命不可以停顿,非得让人民忙碌起来,没功夫联想和觉悟。运动一个接一个。经常性,永久性,海枯石烂。
  有人说,艺术是腐化堕落的,只能赚人无谓的感情,无谓的感情一一被引发,就危险了。对劳动的影响至大,在新社会中,劳动是最大的美德。感情是毒。
  而在京戏中,不外全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是旧社会统治阶级向人民灌输迷信散播毒素的工具,充满封建意识。
  习惯了舞台生活的角儿,一下子闲得慌。
  草地浸润在晨雾里。喊嗓声悠悠回荡在陶然亭里外。雨过了,天还没晴,悲凉的嗓音,在迷茫白气中咿呀地乱窜,找不到出路。蝶衣孤寂的身影,硬是不肯回头。
  社会跟班不吃那一套。他也是白积极。有戏可唱还好,但,事实上连戏园子也废了。
  门开了,借着一小块的天光,把蝶衣的影儿引领着,他细认这出头的旧地,恋恋前尘。香艳词儿如灰飞散,指天誓约谁再呢喃?
  此地已是坟墓般沦落了。
  到处是断栏残壁,尘土呛人。不管踩着上面,都发出叹息似的怪响。“盛世元音”,“风华绝代”,“妙曲销魂”,“艺苑奇葩”......的横匾,大字依稀可辨,却已死去多年。
  年已不惑的程蝶衣,倒背双手,握着雨伞,踏上摇摇欲坠的楼梯,走到二楼,自包厢看至大舞台。他见到自己,虞姬在念白:
  “......月色虽好,只是田野俱是悲秋之声,令人可怕。”
  大伙仍在听,都朝他死命的盯着,拼尽全力把他看进眼里,心中,无数风流,多少权贵,这不过是场美丽的恶梦。
  举座似坐着鬼,是些坚决留下来的魂儿。还有头顶上,自儿时便一直冷冷瞅着他数十年的同光十三绝。鼎鼎大名的角儿,清人,演过康氏,梅巧玲,萧太后,胡妈妈,王宝钏,鲁肃,周瑜,明天亮,诸葛亮,陈妙常,黄天霸,杨延辉等十三个角色的画像,经得起岁月的只是轮廓,后人永远不知道他们原来是上面颜色,淡印子,不走。
  蝶衣也不走。
  过了很久。
  忽传来阵阵广播声。大喇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触及人们灵魂!”
  “灵魂!”
  都向着灵魂咄咄相逼。
  蝶衣不寒而栗,暂借颓垣栖身的燕子马上受惊,泼剌剌忽啦啦地扑翼翻飞。预感巢穴将倾。
  待他终拾回他的伞,出到门外,才不过三四点光景,天已黑了。
  毛主席这样说:“牛鬼蛇神让他出来,展览之后,大家认为这些牛鬼蛇神不好,要打倒。毒草长出来,就要锄。农民每年都锄草,锄掉可以作肥料......我们是一逼一捉,一斗一捉......”
  从前是乱世,也不是没闲过。生活最没保障时,就只有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上座较好,其他的时间,各人四出找些小活,拉洋车,当小工,绣花,作小贩,自谋挣钱之道------但像如今这种“冷落”,却是黯无前景,伸手不见五指的政治政策上的冷落。隐隐然被推至岌岌可危的地域。
  不过他们虽手无寸铁,却是最好的宣传工具。一九六五年,样板戏面世了!这千锤百炼的“样板”,一切的音乐,舞蹈,戏剧,服装,布景,灯光......悉数为一个目的服务,只消大伙分工,把它填满。
  蝶衣和小楼,也被相中为样板戏演员,但他们都不是主角。不是英雄美女,才子佳人。
  演出之前,没有剧本曲本,没有提纲,而是先接受教育。
  晚上回去背诵。
  小楼艰辛地,一字一断,背诵给菊仙听:
  “------成千上万的先,先什么?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嗳------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
  他拍打自己脑袋:
  “他妈的又忘词了!这脑袋怎么就不开这一窍呢?多少戏文都背过了呀!”
  意兴阑珊。
  什么《红灯记》,什么《智取威虎山》,什么《红色娘子军》......全都是阶级斗争。
  菊仙只熨贴忍耐,像哄一个顽童:
  “千斤口白四两唱嘛。来,再念。”
  小楼又重振雄风似地,好,豁出去,就当作是唱戏吧,不求甚解,抑扬顿挫,他有艺在身的人,就这样:
  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
  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
  以顽强的斗志,
  顶恶风,战黑浪------
  树立了光辉的样板!
  哈哈哈!
  这法子管用!又下一城。
  菊仙看着她心疼的大顽童,泪花乱转:
  “小楼,好!”
  听了一声彩,小楼回过一口气,又不满了:
  “你说,这革命样板戏有什么劲?妈的,无情无义,硬邦邦!”
  “哎,又来了,别乱说。”
  菊仙又担忧地:“你在外面有这样说过吗?”

  【注】
  豆豆网VIP作品,所有作品均已完结。将不定期进行免费连载(部分情节刪除)。
  需完整完结请点这里咨询客服>>>


立讯精密股票走势和K线图分析预测

豆豆小说:www.ddshu.net ;  02:www.ddd888.net ;  03:www.ddkanshu.com,请大家收藏备用
Stock Analysis - 豆豆言情 - 豆豆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股票分析 - 股票入门
CopyRight © 2022 本作品由豆豆小说阅读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